一是高标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。扎实推进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“十大工程”,草地、林地和水域面积占比达46.63%,水质提升至IV类水平,湿地“绿肺”功能显著增强。鸟类品种增至308种,野生植物达183种,麋鹿种群从10只扩至百余只并发现罕见白色个体,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入选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典型案例。
二是智能化构建监测管理体系。创新建成七里海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,集成“天空地”一体化监测功能,实现动植物与人类活动动态实时掌握。探索“湿地+低空”模式,通过无人机与平台协同巡护,形成物种资源监测方案与数据体系,科技赋能生态保护成效突出。
三是产业化推动价值转化应用。打造观鸟节、苇草轮割等特色品牌,连续两年实现苇草资源深度转化,与内蒙古企业合作研发芦苇高附加值产品,推动生态资源向绿色产业转型。建设鸟类环志站、人工鸟岛等项目,强化栖息地安全预警与科普教育功能,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。
附件: